“不仅送技能、送知识,而且免费培训,有产业、有技能我们就能通过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寻甸县金所街道草海子社区额秧村易地扶贫搬迁贫困劳动力正在参加多肉种植技能培训,参培学员热情高涨。
额秧村是一个纯彝族村落,生活的地方山高坡陡,群众文化水平普遍偏低。2017年29户彝族农户易地搬迁落户小堡地,彝族同胞欢天喜地乔迁新居后,如何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可发展”成了金所街道纪工委书记王艳最操心的事。
经专家论证,去年6月光伏扶贫电站项目落户额秧村,除了街道党工委多方协调,也少不了纪工委的工作。
“王书记,这种好事我们当然同意,我们全家都在外面务工,家里的地都荒好几年了,现在可以流转,每年还有一千多块钱的收入。”村民倪桥顺在电话里高兴地说。
在项目落地前期,王艳带领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做工作,摸清每家每户的情况,了解村民们存在的顾虑和实际困难。长期在外务工的人家通过电话联系征求意见,最终得到全体村民的支持。
“建设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困难?进度有没有跟上?”纪工委的干部到项目工地,落实支持保障政策情况,督促进度,确保不误工期。
项目落地之后,王艳和纪工委的干部隔三差五下沉草海子社区额秧村对易地搬迁后续扶持项目光伏电站蹲点监督。对项目实施的进度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对项目推进过程存在的困难积极协调解决。
有了产业扶贫,通过“光伏电站+村委会+搬迁贫困户”的模式,给贫困户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持续增产增收目标。
光伏扶贫电站占地230亩,光是土地流转一项平均每个村民每年就2000多元的收入,电站一年发电量200万度,产值140万元,收入全部纳入额秧村集体经济,发电板的下面建有68个大棚,额秧村发展多肉种植,只要是愿意来大棚工作的村民,都由街道统一安排社保中心开展免费培训,考试合格后才能上岗。
“现在种植多肉我一天差不多有100元的收入,我家的土地有3亩,一年流转费有4000多元的收入,以后还有分红,再也不用为挣不到钱发愁了。”村民倪四林说。
据悉,该县始终坚持“造血”为主,紧盯易地搬迁后续产业扶持,多措并举促进贫困户增收,引导群众靠自身奋斗赢得幸福。该村29户农户在易地搬迁后,人均年收入从1700元增加到5200元,农户的生活水平大大提升。
“通过扶持后续产业发展,让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获得可靠、稳定的收入来源,从根本上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增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的安全感、归属感、获得感,真正实现‘一方水土养活一方人’。”该县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王艳 凡玉莹)